养殖蛙类技术较复杂,牵涉到气象、水质、饲料、蛙类的活动情况等因素,这些因素相互影响,并时时互动。在养殖经济蛙类时,要求养殖者全面了解生产过程和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,细心观察,积累经验,摸索规律,加强管理,并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,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措施,控制养殖池的生态环境,实现稳产高产。
一、建立养殖档案
养殖档案是有关养蛙各项措施和生产变动情况的简明记录,作为分析情况、总结经验、检查工作的原始数据,也为下一步改进养殖技术,制订生产计划作参考。要实行
科学养殖,一定要做到每口养殖池都有养殖档案。
二、巡塘
巡塘是养蛙者最基本的日常工作,应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。清晨巡塘主要检查有无残剩饲料;近黄昏时巡塘主要观察蝌蚪或蛙的活动情况和有无死亡。如有饲料剩余,应调整饲料的投喂量;酷暑季节天气突变时,蛙有乱窜乱跳迹象,应根据天气、水质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这种情况的蔓延;如果有蝌蚪或蛙死亡出现时要检查分析,并采取对策。
三、投喂管理
无论是蝌蚪还是各阶段蛙的养殖,都要根据“四定” 的原则来投喂。饲料台和投食场要经常清扫和消毒。没吃完的饲料当天都要清除掉;每l周要仔细清扫饲料台和投食场1次,捞出残渣,扫除沉积物。每2周要对饲料台和投食场消毒1次,消毒可用生石灰或漂白粉。
四、定期检查
定期检查蝌蚪或蛙生长情况,是否有疾病发生,蝌蚪变态是否正常,亲蛙是否正常发情。定期检查可以做到胸中有数,对制订生产计划、采取相应措施是很有意义的。
在自然条件下,蛙类及其蝌蚪的敌害很多,常常被这些敌害无情地吞食,因此存活率不高,它们是通过大量提高群体的数量来达到繁衍后代的目的,当然在自然环境优胜劣汰的原则下,蛙及蝌蚪的疾病还是比较少的。但是在人工养殖条件下,由于处于人为圈养环境内,它们的活动范围很小,饲养密度相对较大,而且在饲养过程中会通过大量投喂饵料及施肥来培养水质,造成水质生态恶化及蛙类机体本身的抵抗力下降,在各种病原菌的侵袭下,很容易滋生各种疾病。当然在人工养殖的环境内,也不可能杜绝它们的天然敌害给蛙及蝌蚪带来的伤害。所以我们在养殖经济蛙类的过程中,必须了解各种敌害及疾病对蛙和蝌蚪的伤害,认真做好科学的预防和治疗工作。 |